虚拟数字人,站在微博的聚光灯下
在虚拟数字人聚集微博事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相互认证、相互成就的双向选择。
作者|皮爷
出品|产业家
2007年,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横空出世,人们发现“偶像”还可以并非现实中人。
2012年,以15岁少女为设定的洛天依问世,迅速在中国市场被广泛接受,参与歌曲演唱和节目演出已在过去几年成为常态。如今,洛天依在微博已积累了超过500万粉丝,成为国内第一虚拟歌手。而她也频繁活跃在超话社区,与平台用户互动,精心的运营着自己的粉丝群体。
2017年,绊爱打开了虚拟偶像直播的大门,推动了Vtuber群体的产生,并逐步成为现今直播界最火的板块。
2019年,一个名为“迪丽冷巴”的虚拟形象在网络上横空出世。这是次世文化为艺人迪丽热巴创作的虚拟数字人。腾讯动漫基于这一形象制作了一部连载搞笑漫画《冷巴ACTION》,漫画在微博上获得5.9亿的话题阅读量。明星的虚拟形象一度成为一股风潮。
2020年底,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重磅登场,伴随着批评与讽刺,一点一点的通过努力甩掉了身上的负面标签,全网粉丝综合近千万,成为当下最火的虚拟偶像。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元宇宙”概念大热,数字虚拟人的概念成为一个行业新风口。有媒体统计,过去一半年相关投融资已达数十笔。
产业家发现,好像虚拟数字人正在聚集在微博平台,并产生一些动作。去年年底,超过60个虚拟数字人参与了寅虎年拜年活动#虚拟角色云拜年#,通过图文、定制视频等不同方式为新年献上祝福。参与的虚拟数字人既包括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手,也包括近两年引发关注的A-SOUL和量子少年等虚拟偶像,以及许星悠、利柏特等超写实虚拟人。数据显示,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4500万。
虚拟数字人,为什么聚集在微博?
更明确的提问是,虚拟数字人,作为在过去两年一个足够独特的群体,或者更可以说是产业方向,为什么它会选择微博作为自己的最大土壤,或者说,微博为什么可以帮助虚拟数字人打破原有小众圈层。
一、虚拟数字人,一个新表达
在讨论虚拟数字人和微博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抛开固有的定义,来重新对虚拟数字人做一个观察。
从本质来看,虚拟数字人,代表的是一种新表达。这个定义的角度不仅在C端,更在B端。
在“迪丽冷巴”被创作出的同年,次世文化公司还同样与欧阳娜娜共同开发虚拟乐队“NAND”,后者一经孵化,就签约了中国知名音乐唱片公司“摩登天空”。
次世文化的这两个虚拟数字人对应的数据恰是这个“群体”最真实的反馈。即就当下而言,虚拟数字人在C端的价值点对应的是人们更希望看到对偶像美好品质的集中表达,比如迪丽冷巴,比如虚拟乐队“NAND”,再比如前文提到的二次元女神洛天依。
即对明星经纪公司而言,基于特定的设定,虚拟形象可以被拥有在真人之外的更多品质,此外也更容易实现经营管理,进而补足真人明星本身在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短板。洛天依同样,或者可以说,其在粉丝心中,这个角色本身代表的恰是一个二次元精神的表达,这种纯粹的虚拟化表达更能带来二次元受众的认可。
有媒体引述次世代负责人的话程,“我们让黄子韬的虚拟数字人‘韬斯曼’做了一些并非黄子韬传统业务的事情。”据了解,被创造的“韬斯曼”热心社会公益、致敬中国航天......其对应的虚拟数字人角色赋予了艺人和品牌新的价值。
这不是定义全部。恰如前面所说,就当下而言,虚拟数字人的表达命题不仅在C端,更在B端。
2019,屈臣氏广州活动现场,屈臣氏官宣了一位AI品牌代言人——屈晨曦Wilson,其兼备“小鲜肉”的外貌和和善的性格。在之后,屈臣氏基于这个虚拟数字人的代言人形象在微博等线上阵地开展了多项营销活动,如抽奖、直播等等,与之对应的是屈臣氏顺利完成了近几年来对品牌形象愈加年轻化的定位,受众群体也更趋向于90后、00后。
或者更本质的注解是,虚拟数字人之于B端更等同于一个企业的新阵地抓手,这种足够年轻化、灵活化的新式表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更强的品牌辐射能力,以及更大的用户粘性。
此外,这种表达同样更会被用户被动延伸至企业品牌和业务身上,企业依此可以拥有更好、更破圈的市场品牌能力,更强的产品识别度和传播度,加速企业自身的品牌和业务破圈。
总体来说,虚拟数字人恰等同于一个新的表达产品。这个表达产品通过特定的背景和产品设定,最终形成一个不同以往的传播出口。而这个出口对应的可以是人们的精神表达,也更可以是企业背后的品牌形象和产品。
二、“土壤”、认证和破圈
在定义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文章开篇的问题,即“为什么虚拟数字人会聚集在微博”?
客观来看,在这个新式表达之中,纵观如今虚拟数字人的产业链,如次世文化等上游IP孵化公司不难寻找,中端的虚拟数字人IP运营公司本身对应的恰是业务或明星经纪人主体,也足够简单。
但有这些仍然不够,或者说虚拟数字人的决定环节不在于从0到1,而是其从1到99的成长过程,即打造一个虚拟数字人形象不难,但难的是如何把这个形象原本的背景和精神设定,进行对应、广泛且深刻的传播。
具体拆解来看,这个关键环节对应的恰是几个因素:比如IP裂变,比如虚拟数字人可以被允许的具体表达形式,再比如虚拟数字人的运营空间。
这正是微博成为虚拟数字人主阵地的原因。
首先,从土壤,也就是产品层面来看。作为广场式社交平台的微博,聚集了上千亿的社交关系。这让虚拟数字人可以与用户产生更加真实的社交关系,人设形象也更加立体。不仅如此,微博正在鼓励社交型账号的发展,也就是打造有人设的账号,让整个广场活跃起来,这恰好符合虚拟数字人供给方的需求。
另外,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一些其它综合性平台相比,微博允许不同形式的表达和更直观的交互,这种产品形态也更利于运营公司大展拳脚,通过多方运营对虚拟数字人IP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重运营。
客观来看,目前微博仍然是国内最强大的单个IP的孵化场,其“多中心化+社区广场”的属性极其有利于单个IP实现从固有圈层到全部圈层、从固定属性向综合属性的运营和扩散。
其次,从认证层面,也就是品牌势能层面。在过去多年的社交产品中,不论是小红书、抖音、快手再或者是微信,微博更强的属性定位一直是“开放的公共阵地表达”,抛开固有的产品逻辑不谈,在重大事件、热点以及相关趋势上的讨论,微博永远是第一阵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热点与社交关系网络的结合,可以让这种势能进一步放大。
其背后的原因是,热点事件之下多领域的共同发声的模式更有利于单个账号、单个IP的破圈,发力。一个客观的观察是,现在很多虚拟数字人都把微博账号作为自己的认证账号,也恰是基于微博的这种强IP属性。
最后,“破圈”,即基于微博进行从固有圈层向外部的价值延伸。其本质是虚拟数字人可以在微博上实现更低难度的破圈和流量层面的聚合。据了解,今年微博ACGN部门面向虚拟角色开启专项扶持计划#V聚星光计划#,具体内容是,微博帮会助虚拟数字人实现从从基础的运营支持,到定制的成长方案,再到更深层次的营销合作,其中包括结合各项热点以及热搜等产品功能进行加码。
客观来看,不论虚拟数字人对应的任何群体,不论是C端还是B端,运营能力达标的前提下,在微博的大流量池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受众人群。
C端虚拟数字人不用多谈,微博本身的属性自可以然匹配到对应的精准人群,并基于流量广场的性质帮助虚拟数字人进行跨圈层传播;对B端企业而言,其设定的虚拟数字人可以在微博上有足够完整的成长周期,从IP形象的培育阶段到转嫁到企业市场品牌势能的扩散阶段,微博的商业属性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元的流量和关注。
总体来说,不论是产品本身逻辑,还是微博本身具备的认证属性,再或者是其拥有助力虚拟数字人IP破圈的流量属性,微博成为虚拟数字人的最佳选择,都是理所应当。
三、虚拟数字人,和微博的特殊“加和”
回到虚拟数字人本身,在“元宇宙”等概念虚火渐熄后,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远的商业变现暂且不谈,近的如何长线运营则成为虚拟数字人研发和运营方们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客观来看,对任何一个虚拟数字人而言,在定位之外,其最核心的价值点恰是找到对应的受众人群,并且通过丰富的运营方式,赋予公众对角色价值的认同感。
比如此前的万科员工崔筱盼、清华虚拟女学霸华智冰虚拟数字人的“出圈”,包括本届冬奥会上的冬奥会气象主播冯小殊、“冬奥AI手语数智人聆语”等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重度运营,才保证了虚拟数字人本身的长期认可。
那么,抛开这些特殊环境下的赋能,一个正常的虚拟数字人应该如何通过运营来实现IP的更加鲜活?
一方面是交互,即虚拟数字人如若想要保证在市场和用户心中的鲜活形象,其根本属性恰在与其要具备一个鲜活有生命个体的特征,可以通过与用户频繁交互进而强化对固有受众圈层的粘性。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屈晨曦Wilson”经常在微博上通过抽奖,与用户进行频繁互动等等。
其次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参与。“参与”对应的是虚拟数字人的IP对热点事件的反应以及相关自创主题或者热点的参与,基于这种特殊节点的发声,其自身的IP属性会被进一步强化,从而可以更轻量级地实现破圈。
客观来看,目前从技术的纬度来看,虚拟数字人的各项属性尚不成熟,但其基于特定属性和特定人群的表达却是可以被迅速加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其中,基于虚拟IP的巨大潜力,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将占据主导地位,约1750亿。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则相对稳定发展,多模态AI助手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多种对话式服务升级至虚拟数字人形态,总规模超过950亿。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里,虚拟数字人将会以愈加鲜明的存在形式,愈加破圈的观点声音成为中国数字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拼图。不论在文化层面,还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层面,其都将成为一个足够特殊的注解。
此外,另外的一个关键思考是,虚拟数字人在微博的聚集也恰在印证着微博这款产品的变化,即这种聚合恰代表着多元文化和企业数字化在微博这款产品的双重落地。
根据一份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各类虚拟数字人入驻微博。
或许可以回到最开始那几个问题,更可以理解为,在虚拟数字人聚集微博事件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相互认证、相互成就的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