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类似汤加火山这样的喷发会带来什么呢?

火山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轻碳同位素和甲烷气体,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碳同位素负偏现象。不断增加的大气CO2等温室气体,造成了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1月14日和1月15日发生火山喷发,这一事件在近日引发公众关注。那么,如果有一连串类似汤加火山这样的喷发会带来什么呢?记者1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火山作用:增强的大陆化学风化和碳循环扰动”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该研究表明,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T-J)之交,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遍及全球;火山喷发不仅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之一),也是陆地风化和碳循环波动的主要诱因。

追踪沉积物中火山活动记录是难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告诉记者,这次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近60万年的时间内,形成了横跨北美和邻近联合大陆(简称为盘古大陆)地区的大规模岩浆沉积。火山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轻碳同位素和甲烷气体,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碳同位素负偏现象。不断增加的大气CO2等温室气体,造成了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

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家推断的,迄今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这是沉积环境和保存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在远离火山喷发地区的陆相地层中,追踪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一直是个难点。

近年来研究发现,火山活动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然汞源,并且汞元素可以在大气中进行长距离传输,因此十分有利于在大范围的陆海地层中保存下来,可以作为追踪火山活动踪迹的良好指标。

火山喷发对汞和碳循环有巨大影响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沈俊研究员、喻建新教授、冯庆来教授、谢树成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和李丽琴博士等组成的一个国内外科研团队,选择了东亚地区代表高纬度(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郝家沟)和中低纬度(四川盆地宣汉地区)的两个发育连续的T-J地层剖面,开展多种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有机碳同位素、汞浓度和同位素、化学蚀变指数(CIA)和黏土矿物等,目的在于探究T-J界线陆地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及大陆化学风化响应。

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2.01亿年的T-J之交大灭绝界线附近,位于东亚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的两个剖面都显示出明显的汞浓度的富集,并伴随着碳同位素的负偏,指示火山喷发对汞和碳循环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次,化学风化指数和高岭土含量在汞富集层位附近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这反映该时期化学风化的强度明显增加。另外,研究发现,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其化学风化作用的加强与汞浓度的峰值几乎同时发生;而位于中低纬度的四川盆地,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则滞后于汞浓度的峰值约20万年。这说明,火山活动引起的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在高纬度反应更快(类似于现今地球表层的“高纬度放大效应”)。最后,科学家利用模型分析,显示陆地化学风化加强,对当时大气CO2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还发现,增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与碳循环模型的结果预测是一致的,即碳释放事件发生后,大气中过量CO2的减少需要时间。这些数据还表明,在气候变暖过程中,高纬度大陆环境对风化强度的变化比低/中纬度地区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