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的2022:陷入断刀门,净利下滑超四成
风波中的张小泉业绩下滑了。4月17日晚间,张小泉交出一份净利下滑47.3%的成绩单。近一年以来,张小泉风波不断,频陷断刀门,虽几次出面回应,却不得要领,甚至一度被认为站在消费者对立面。当一直强调专刀专用的张小泉多次陷入断刀门,其专业性也被打上一个问号,如此之下,张小泉要做的或许还有更多。
净利下滑超四成
【资料图】
4月17日晚,张小泉发布2022年度报告称,报告期内实现营收8.27亿元,同比增长8.75%;净利润为4149万元,同比下滑47.3%。
针对业绩的下滑,张小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产品销售的渠道结构发生变化,2022年上海地区门店停业时间较久,零售收入同比下滑,导致整体毛利率有所下滑;在整体经济下行态势下,募投项目阳江生产基地投产后处于产能爬坡期,产品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毛利率下滑且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有所增加;此外,随着流量碎片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渠道流量成本不断上升,平台推广费和销售服务费有所增加等因素影响了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小泉频频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譬如在2022年7月,张小泉菜刀拍蒜刀断就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质疑。随后在今年的2月21日,张小泉刀断再次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抵制,在不足一个月后的3月,再次有网友爆出张小泉斩骨刀在斩骨时出现断裂,张小泉再次被架在了舆论场上。
在接二连三的断刀事件中,张小泉“嘴比刀硬”。在张小泉副总经理“使用刀的方法不专业”以及张小泉客服“使用刀的力度角度不对”的多次回应下,张小泉被认为站在了消费者的对立面,甚至有不少网友在张小泉和其竞争对手王麻子中选择了后者,而王麻子更是借“拍蒜梗”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不过,针对舆论事件的影响,张小泉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众多零部件厂家、加工配套厂家和区域型销售终端‘行业退出’的冲击以及新闻舆情事件的不利影响,公司顶住压力,依然稳步推进了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有效克服了‘端到端’的供应-销售链路的不利影响,快速应对舆情事件对于公司造成的经营困扰,顺利完成了公司针对经营环境变化而迅速做出的决策与布局措施。”张小泉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刀打问号
在一次次的公共事件中,专业成为张小泉回应的“万金油”。在张小泉的介绍中,“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中华老字号”“驰名商标”更是频繁出现,然而,当一次次断刀事件将张小泉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专业性也被打上了问号。
专业性一直有被张小泉提及。张小泉在财报中提到:“近年来,公司在以刀剪具产品为主线的基础上,逐渐围绕厨房家居场景进行多元产品矩阵的布局,并成立了厨房五金事业群和家居五金事业群,逐渐覆盖民用剪具(厨房剪、家用剪等)、工业用剪(服装剪、纱剪、套管剪等)、民用刀具(切片刀、小厨刀、斩骨刀、水果刀等)、套刀剪组合;酒店用品(专业厨师刀等)等。
与此同时,张小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公司观察到消费者在刀具使用的细分需求越来越强,为了满足消费者在刀剪品类上更加细分和多样化的需求,张小泉推出了小厨刀、切片刀、斩切刀等多种刀具。同时建议消费者,为了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根据不同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刀具。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张小泉研发费用投入为2477万元,较上年增长6.56%。不过从营收占比来看,占营收比例为2.95%,相较2021年的3.01%有所下降。
相比研发投入的“保守”,张小泉在过去的一年的营销做得风生水起。2022年,张小泉销售费用为1.46亿元,同比增长24.6%;营收占比达17.65%,较2021年有所增长。同时,张小泉在财报中提到,公司不断加大经销网络拓展力度,实现了从一线城市至乡镇区域的全方位销售网络覆盖,建立了覆盖大型全国性连锁超市、区域影响力较大的连锁超市、五金制品集散市场、小商品集散市场、社区便利店等全面的经销网络。同时,通过自身电商运营团队,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传统主流电商平台积极布局。大力投入发展以抖音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财报数据显示,张小泉过去一年抖音系直销交易额同比增长193.5%。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表示,张小泉加码的电商直播带货,更多是一种以低价换流量的做法,用最低的价格换取流量的价格战只会导致增量不增利。同时随着直播带货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影响品牌形象,企业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高端化发展的品牌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利润。
针对未来发展,张小泉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在生产制造、渠道发展、产品组织、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多向发力,坚持战略力、组织力、品牌力、渠道力和产品力这五个能力的建设。针对线下渠道,公司将继续大力推进“换门头、上货架、定产品”工作。线上将根据传统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的直营店铺进行管理升级,新成立新兴电商业务部,进一步加强抖音等新兴渠道的营销工作。同时加强品牌输出且加深“刀剪”认知,赋能产品营销,提升品牌美誉度。
北京商报记者郭秀娟张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