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财务指标不佳前景不明 小米集团市值继续承压

新年伊始,雷军就遭遇了当头一棒。1月9日,小米集团股价刷新历史新低,其背景正是首批旧股东禁售股份开闸。随后的两周内,市场接连出现两单大宗小米股票减持交易。

为了挽回颓势,公司接连两日合计斥资1.6亿港元回购股份,但这仍挡不住市场对其回购持续性的质疑。三季报显示,公司存货、应收账款等居高不下,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仅-47.24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2460亿港元市值,1.6亿港元回购效果有限。小米手机增速放缓,将拖累小米智能生态圈的发展,公司前景并不乐观,仍有上千亿港元的解禁股有强烈套现需求。

解禁即出手

为了平稳度过“解禁洪峰”,小米集团可谓煞费苦心。1月9日,小米集团公布首批近60亿股限售股解禁的同时,雷军等控股股东承诺继续锁定股票一年。

但这一承诺并未能稳住股价,当日小米集团一度大跌至10.34港元,不但刷新了前期历史低点,而且较其上市最高价的22.20港元,大跌超53%,市值更是较高点蒸发2800多亿港元,股价大跌背后正是市场对原始股东套现的恐慌。

这种猜疑很快被兑现。根据香港联交所信息,1月9日,俄罗斯富豪旗下Apoletto系列基金通过所谓“转仓”方式将小米的持仓由9.25%大降至4.99%;16日,某神秘大股东通过场外配售的方式,以每股9.4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2.31亿股小米集团B类股票,帮忙配售老股的投行是摩根士丹利。1月10日,盘前竞价时段还出现过两笔总量达1.2亿股的大额成交,耗资11.7亿港元,成交价仅8.8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低15%。

面对可能将继续下挫的股价,小米集团祭出回购。1月17日,小米集团斥资近6000万港元开启首次回购;1月21日公司宣布已经完成第二次回购,耗资1亿港元。

“相对公司的流通市值,1.6亿港元的回购产生的作用不大。”有基金人士如此评价道,“尽管小米股价已近腰斩,但对早期股东而言,仍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收益,加上手机市场前景不乐观,目前依然有上千亿港元的解禁股有强烈套现需求。”

回购可持续性存疑

机构研报也佐证了上述观点,美银美林此前将小米目标价从11港元下调至9港元,该行称,受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手机需求疲弱等因素影响,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长可能比预期更慢。

美银美林所言非虚,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据IDC数据,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降幅达10.9%,市场份额也有所降低。小米国内竞争对手华为、vivo同期出货量分别增长了13.4%和18.5%。

不仅美银美林,其他投行也普遍下调了小米目标价,如摩根大通将小米的投资评级由原来的“增持”降至“中性”,目标价也从原来的18港元调低至10.5港元,降幅高达41.67%;瑞信维持“中性评级”,光大证券给予小米股票“减持”评级,而德银、麦格理和大华等机构纷纷下调小米目标价。

不过,二级市场情况似乎比投行预期中的表现更差。截至1月21日收盘,小米集团上涨1.38%,报收10.32港元/股,总市值2460亿港元。两次回购护盘后,小米集团仍低于券商此前给出的目标价。

对于投资者而言,所要忌惮的不仅仅是小米手机销量下滑,还有公司现金周转问题。公司三季报显示,其存货从2017年底的163.43亿元增加到2018年9月底的265.38亿元,9个月增加超过百亿元。在此期间,应付款项由340亿元增加到526.48亿元,应收账款从547亿元增加到849.6亿元。

公司业绩情况也差强人意,2018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虽录得净利29亿元,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降至-47.24亿元,同比降低219.56%,ROE(净资产收益率)仅-33.79%。

对于回购的作用和可持续性,市场普遍观点为,短期内有效,未来情况如何取决于业绩。根据小米集团此前发布的战略,公司将以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为“抓手”,带动包括互联网电视、空气净化器、智能音箱等产品在内的小米生态链快速扩张。目前小米集团正在发力大家电,1月4日小米入股TCL集团即是棋子之一。

但问题在于,如果手机增速放缓,势必严重拖累小米智能生态圈及其他业务的发展。摩根大通曾指出,在难以提升市占率的情况下,小米2019年在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将按年下滑12%,随着月活跃用户增长受限,小米在中国的广告及游戏等核心业务收入增长将放缓,互联网服务业务增长今年将放缓至25%至30%。

在此背景下,公司是否依然有信心“让投资者赚一倍”?公司注重“性价比”定位不再受市场热捧后,下一步的发力点是什么?1.6亿港元的回购效果有限,但存货、应收等财务数据居高不下,公司如何保证现金正常周转以支撑此后的回购?1月18日,投资者网致电并向小米集团联席公司秘书林冠男、苏嘉敏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对方仍未给出任何回复。(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