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暴露了你的年龄?微信大数据下都无处遁行

下面4个表情包,你最喜欢用哪个,测你心理年龄多少岁

从人的一个方面到涵盖整个人的存在,微信确实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但与微信同行的2900多天,我们的生活,也出现了另外的危机。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微信大数据下的细思极恐。

经过了年度账单、听歌报告、观影总结等各类APP的年终盘点,微信的年度数据报告姗姗来迟,为这场互联网玩家强行总结2018的线上仪式添上了最后一笔浓墨重彩。

在1月9日召开的2019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发布了《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这份基于用户大数据的报告展示了不同人群的微信使用习惯,形成了一份代际用户画像。

00后最爱的表情是捂脸哭

,90后最爱笑cry

,80后最爱呲牙笑,70后最爱捂嘴笑,55岁以上的人群最爱点赞

猝不及防,你使用的“表情”已经悄悄暴露了你的年龄。

确认过眼神,是用同一类表情包的人

对于一个合格的当代年轻人——网络冲浪十级选手来说,对话全靠表情包延长时限,群聊各路神仙斗图欢乐无限,微信表情包添加到了上限,这些都是常态。在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是一个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个!

当代青年更是将表情包运用的炉火纯青,根据不同对话人解锁不同表情包则是至高境界。Emoji表情作为表情包的一大分支,被广泛运用到社交场域。面对爸爸妈妈、七大姑八大姨,中老年表情包顺着来;面对领导,职场塑料五件套表情包轮流夹击;至于面对同龄的小鲜肉小姐姐,大家都有默契,各类表情包可以无缝切换。

在社交场域里,古早时期是文字、语音主导的交流体系,现在微信微博时代,以表情包主导的对话体系大肆横行,其中一大明显的转变即情绪的外化与可见。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语,一个表情包甩过去,彼此就轻松get到了对方的点。不用发啰里吧嗦的语音,不用啪嗒打下一连串字,在幽默诙谐中完成了对话沟通。以往相对无言,在吗?不聊了的对话起始与结束时会面临的尴尬也被表情包完美化解。

表情包的流行从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于符号的重新赋意,也就是一种使用既有工具和内容的再创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原有的含义可能发生变化,在图片下面加上几行字,一语中的,传递了更多更生动更准确的情感,可卖萌,可耍赖,可调侃,可严肃。

并且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使用到网络聊天中,能够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关键。毕竟个人使用的表情包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的一部分品味文化和性格特点。群体间共同使用一类表情包的行为共享,形成认同感。双方确认过眼神,都是用同一类表情包的人,一个小圈子自然形成,表情包是暗号,构筑起圈层传播的壁垒。

而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年纪分界线,彰显了一代人的微信使用偏好。

就以微笑这个排名第一的emoji来看,在不同年龄段的人心目中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对于年轻人来讲,这就是个冷笑,呵呵之感油然而生。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讲,这就是正常的微笑,甚至可以表达开心愉悦。

每次打开工作群,看到领导发的微笑表情,年轻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条件反射式看看自己之前是不是发错了啥,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只是领导顺手发个表情缓和气氛而已。领导要是再多发几次微笑,年轻人的小心脏估计要受不了了。

这种因为表情包而造就的圈层鸿沟带来了交流的障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式的交往,对话脱离了具体语境,不同圈层之间壁垒深厚。可悲的是,除了主动握手言和,这种鸿沟在当下必然呈现扩张的趋势。

你的隐私已被窥视,被遗忘成为奢侈

表情定义年龄刷屏之后,微信发布的这份数据报告也遭到了一部分网友的质疑,有人觉得微信统计这部分数据可能涉嫌“监控聊天”,对此,腾讯方面回复称,微信年度数据报告的所有数据都已经匿名及脱敏化处理,不涉及具体用户的隐私内容。

但这种担忧并非是空穴来风,实际上,在这个隐私裸泳的大数据时代,每一次注册、转发、消费行为都在暴露你的隐私,一个平行于实体的你在线上同步开启人生,有时候大数据可能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顺利升级为“超级全景监狱”,我们在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中获得了各类APP提供的便利。

马克·波斯特认为“超级全景监狱”是“全景监狱”的电脑空间数字翻版,这个监狱是大量信息的储存造就的数字化记忆,提供贮存信息的被监视者是监视活动中的主要且心甘情愿的因素。不然“再赢一次”的李彦宏也不会无所顾忌地宣称中国人对于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愿意用隐私交换效率。

舍恩伯格在《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中就论述了超负荷的数字化记忆给人和社会带来的弊端。遗忘是人的本性,记忆属于例外。但记忆与遗忘之间的这种平衡被技术与网络的发展所打破,“遗忘已经变成了例外,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会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摧毁了历史,损害了我们的判断和及时行动的能力,让我们无助地徘徊在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是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

有鉴于此,欧盟在2012年提出了“被遗忘权”,主张数据主体拥有从控制者处获得的删除与其有关的个人数据和避免这些个人数据进一步传播的权利。并写入在2018年5月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然而在国内,各家APP强制收集用户隐私的霸王条款还在绑架用户。

隐私无处遁行,被遗忘是一种奢侈。比你干什么他都知道更可怕的是,在技术因袭性的范围内,不知不觉你就成为了他的奴隶,让人细思极恐。这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科技软件所衍生的诱惑,而用户为此付出了闲暇时间而不自知。留存率、活跃用户、使用时长是各类APP的衡量指标,也是用户落入圈套的证明。

微信已经由张小龙所希望的陪伴的老朋友、优秀的工具,变为了在10亿人生活中占据主导的角色。从人的一个方面到涵盖整个人的存在,微信确实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但与微信同行的2900多天,我们的生活,也出现了另外的危机。

大家仿佛得了 “媒介依存症”,越发依赖微信来满足自己的各类需求,微信也对我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工作、社交、购物、出行都离不开微信,哪天不打开微信都没法正常生活。成为以微信为代表的科技工具的零件,日渐成瘾,丧失主体性。

《黑镜》第三季中《黑函之舞》讲述了一个“恋童癖”倾向的男孩因在网上观看儿童色情照片被黑客监视一举一动,为了守住这个秘密,他被威胁走上了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其他主角也是同样有把柄和隐私被黑客泄露和操纵,“你做的事我们全看到了”,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监视着你的每一条消息、每一次对话,这是一个黑色童话,但那个让人细思极恐的未来或许距离我们并并不遥远。

当你发现除了表情包你越来越不懂得把话说清楚时,你就得高度警惕了,你的叙事能力是否在退化?毕竟真实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建构在互联网上的,表情包可无法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