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神似古代“圣旨” 卷轴屏会引领未来手机发展方向
近日,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在线上开展,这也是CES自1967年举办以来,第一次以线上形式展现。
虽然参展商规模较以往缩水很多,但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风向标,CES2021上各家厂商展示的新技术依旧博人眼球。
机器人、智能家电、AR/VR,甚至是智能口罩和口红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特别是TCL、LG推出的卷轴屏,更为未来手机形态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方向。
神似古代的“圣旨” CES2021上的卷轴屏很惊艳
首先是LG,其在CES 2021新品发布会宣传片中,展示了自家卷轴屏手机LG Rollable,这款手机具备“独特的可调整大小的屏幕”,因此可以在小型平板电脑和手机设备之间自由切换形态。
当然,对于这款产品更多人会比较关心它何时发售,LG发言人表示,LG Rollable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售。
而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目前LG正在与京东方进行合作来生产卷轴屏手机,该屏幕将基于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至于深层次的技术原理,要等新机发售时才能知晓。
其实,卷轴屏概念手机 LG Rollable是LG探索者计划“ExplorerProject”的实验项目之一,此前LG 还发布过一款LG Wing,由两块屏幕堆叠而成。
我们从两种手机形态的变化可以感知,卷轴屏明显更具超前性。
除了LG,TCL也在CES2021推出了两款卷轴屏,同时还玩出了新花样,它们分别是6.7英寸AMOLED云卷屏和17英寸打印式OLED卷轴屏。
6.7英寸AMOLED云卷屏采用纵向卷曲方案,通过滑动机壳可将卷藏于内部的柔性屏拉伸出来,让6.7英寸的屏幕变身为7.8英寸。
以往,折叠屏手机折叠后厚度就会增加,握持体验会大打折扣,而TCL云卷屏在滑动切换屏幕过程中,整机厚度保持不变,控制在10mm以内,相比折叠屏更为轻薄。
另外一款就更有意思了,17英寸打印式OLED卷轴屏神似古代帝王颁发的“圣旨”,其屏幕围绕左右两端伸缩,完全展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显示屏,TCL演示了它在野外徒步中,可作为便携式地图和平板电脑使用。
另外,这款卷轴屏的色域高达100%,其OLED RGB自发光器件均采用高精度喷墨印刷工艺制造。
传统OLED屏采用蒸镀工艺,制作复杂且成本高。喷墨打印式技术无需使用精细金属掩模版,预计可降低20%的成本。
目前,6.7英寸AMOLED云卷屏已经与国内外终端厂商有接触,正在深度适配阶段,详细情况还没有透露,而17英寸喷墨打印式OLED卷轴屏预计将于2024年在终端产品中实现量产商用。
实用主义至上 为什么卷轴屏是未来手机发展方向之一
“概念产品”就如同好莱坞科幻大片里的新式装备,因为本身具备“超前”的属性,所以很多厂商会拿这类产品来秀肌肉,展现自身实力。而自动伸缩的卷轴屏,恰恰满足了这样条件。
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讲,产品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首先,卷轴屏要面向普罗大众,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才行;其次,能看不能用的那是收藏品,只有交互体验跟进,卷轴屏才具备实用价值。
卷轴屏要实现量产,仅靠手机等终端厂商是远远不够的,它离不开上游供应链的技术创新,只有当技术真正成熟之后,成本得到控制,卷轴屏才具备可量产的条件。
当然,这个时间可能会很漫长,毕竟它不像影像传感器、屏幕指纹等技术那么刚需,它需要市场的催动。
至于交互和生态,则需要手机等终端厂商去努力。前不久,OPPO就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其发布的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没有单纯秀硬件技术,其在软件生态上也做了适配优化。
在系统设置页面状态下展开屏幕,设置页面会变成左右两侧分栏的模式;在各种应用的页面下展开屏幕,系统会自适应变成平板模式,不造成UI界面的不协调,影响到使用体验。
总之,用户在读小说、看视频和玩游戏时,系统都会根据应用场景去做相应的匹配。
OPPO X 2021卷轴屏概念机的硬件技术也很复杂,像屏幕动态区骨架叠层、双矩阵嵌入式离合结构等等,听术语就很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它背后有着122个技术专利支撑就足够了。
智能手机屏幕受限于便携、交互等因素制约,尺寸不可能无限做大,这也就迫使厂商绞尽脑汁去想其他办法,而折叠屏、卷轴屏等产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产品优势来看,卷轴屏可以看作是折叠屏技术的有力竞争者,它更有希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形态发展的主流方向。
而且,柔性OLED卷轴屏的应用不限于手机,它在电视、透明商用显示屏等领域也有涉猎,将来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写在最后
卷轴屏对于屏幕形态的拓展,可以解决当下手机屏幕尺寸受限的问题。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用户服务,从功能机的按键操控到智能机的屏幕触控,手机屏幕的发展也影响着智能手机形态的演进,进而根本性的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
谁曾想功能机有一天会被智能机所取代,但苹果就凭借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门。
未来手机形态的发展同样没有定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厂商,总会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当越来越多厂商参与进来,手机的新时代可能就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