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我科学家发现两类银盘“屋脊”结构
近日,由LAMOST特聘青年研究员、云南大学博士后王海峰,云南大学黄样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崔文元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张华伟副教授等人组成的国际团队,基于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主序拐点与OB恒星样本数据追溯了银盘“屋脊”(Ridge)结构的化学动力学演化特性。
基于欧洲航天局“盖亚”卫星的第二批数据(Gaia DR2),第一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太阳邻域有很多非对称性结构,比如“蜗牛状”结构、“拱形”结构以及“屋脊”结构。
“屋脊”结构,是指恒星的径向速度在径向距离与轴向速度的平面分布中,清晰地呈现出很多斜线结构特征,如同房屋的脊梁一般。
目前国际上对于“蜗牛状”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于“屋脊”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屋脊”结构起源的探究更是莫衷一是。
“盖亚”卫星虽然可以提供海量数据,但它对恒星视线方向速度的测量数据范围较小,而且它不能给出较为理想的恒星化学信息、年龄信息等,甚至对一些恒星距离的测量误差也比较大。
而LAMOST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二者数据的结合让研究人员能够对银河“屋脊”结构“寻根访祖”,为进一步了解“屋脊”结构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王海峰等人第一次在化学动力学空间中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屋脊”结构:一类随年龄演化相对稳定;另一类随年龄演化出现变化。
他们指出,两类“屋脊”结构很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动力学过程。同时,此次研究还探测到了南北“屋脊”的对称分布特征、化学空间上的“屋脊”分布、垂向空间的“屋脊”信号特征,以及该非对称结构对于动力学扰动的敏感时间很可能横跨宇宙学时标等。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以及与理论模型的比对,该团队认为银河系旋臂的相位混合过程、人马座星流的扰动对这一结构有着重要的贡献。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更多的深入剖析。但是基于目前的探索,研究人员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如今我们在多星族下看到的丰富多彩又此起彼伏的银盘特征,这与此前王海峰等人提出的银盘起源探索计划(MWDPSG)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