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跨界社交团购,小微创业者“改行复工”
带有集聚效应的社交团购,让不少中小微企业实现了灵活复工,更成为电商平台帮企业消化滞销产品的利器。何涛经营着一家旅游公司,疫情期间,公司原有青年结伴旅行和团建业务骤然减少,眼看复工期在本领域不宜启动,何涛跨界“盯”上了社交零售,带动员工尝试灵活就业,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
商品滞销、消费需求改变……零售业连锁反应之下,这些对接了生产端与消费端的社交团购,则早已加入疏通产业链流通“堰塞湖”的大军中,去满足疫情后期爆发式消费需求。
灵活就业
创业六年,何涛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受疫情影响,年前公司超过20万元的春节长线游订单全部退单,无法在老本行“开单”,何涛思索着跳出舒适圈,进军从未涉足过的社交零售。
从2月开始,何涛尝试依托品牌特卖平台贝仓,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货品销售。“刚开始自己也不太懂,每天都是官方推什么我就卖什么,素材和文案都是平台制作好的,我就在朋友圈和群里发一发。”何涛说。
“公司会首先通过大数据初步遴选一些商品,然后再结合各个社群的销售数据和实际需求,进行精准推送。让数据和技术帮助刚入门的‘小白’迅速成长。”贝仓总经理姜莹莹介绍道。有了平台的数据支持,何涛逐渐就入门了:“试水第一天我就卖了4500元的货,自己也很意外。”
慢慢地,何涛摸索出了一些“门路”。“在适合的群里卖货效果更好,例如所在小区的团购群里,需求更为集中,有一次一天卖出了70多箱饼。”何涛介绍道。自己摸索出了一些门路后,何涛开始带着员工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做。“我看到想做的员工和朋友多了,就拉了群,也建立了自己的社群。”短短一个月,整个社群的销售额就接近50万元,何涛个人的收入也超过了4万元。
复制经验
事实上,不仅是何涛,在本职工作和收入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灵活就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从“共享员工”到在线兼职、云客服,再到美团新增2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的“春归计划”,疫情持续期间,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已经出了正月,店铺还没开门,家人都很着急,但是也没办法。”开小超市的陈芳充满了无奈。相对于线上而言,靠人流量卖货或提供服务的线下门店在这个春季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房租、人力成本等重压下,线下零售急需摆脱入不敷出困境。
疫情期间,物流稍微恢复之后,陈芳在贝店上的生意就“开张”了。“大年初几,物流稍微恢复了一些,就开始卖贝店的货了。”陈芳说。这样一个月下来,陈芳也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比一般上班族的收入还多一些,够一家人的开销了”。
不仅仅是这两家平台,多元化的灵活就业正在成为新增就业的新生力量,各种类型的数字经济平台则会成为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同样是以社交团购见长的苏宁拼购、京喜等平台,正协助众多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化解产品滞销难题。
疏通滞销
当然,遇到经营难题的除小微企业创业者,还有众多产地的农户们。部分城市居民买菜需求增加,农货供需比例跟以往相比发生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生鲜消费转战线上,强社交属性的社交团购顺势抓住时机,更有农户在直播间里跨界做起了主播。
疫情期间,部分地区农产品因物流相对减少而出现滞销。但农产品具有较强时效性,以西红柿为例,赏味期在3-15天左右,农户收上来的西红柿若不及时售出,将会出现损失。2月13日,苏宁拼购开通助农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派专人手把手教农户开设网店,苏宁物流、天天快递保障物流畅通。截至目前,苏宁拼购累计帮助600多户农户销售了逾千万斤农产品,攀枝花的西红柿、云南的土豆、陕西大荔的胡萝卜、湘西的芦柑等拼购村的农产品位列销量榜前列。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云南,社交团购则为鲜花商户们开辟了新市场。斗南花卉产业集团运营总监董瑞称,今年情人节期间,鲜花交易量、供应量只有去年同期的30%-40%,批发价格仅为去年的1/3,物流成本上涨超过2倍。据了解,接入云南鲜花基地的京喜,帮着花农们在短时间内卖出3000万支玫瑰。京喜通过直播视频、商家连麦、互动讲解等形式,为消费者呈现滞销景象及鲜花溯源,鲜花商家自行开通线上直播。
据了解,众多电商平台主动为新入驻的商家降低门槛并在资金方面进行扶持。苏宁拼购启动了“白名单”机制,贷款策略“一厂一议”,确保复工资金需求,保证资金链健康运转。京喜向超过30个类目开放“直播小店”运营模式,对于入驻京喜平台的商家,设置最快6小时审核的极速入驻绿色通道,提供证件代办服务和免费代办入驻。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是一次“摸底测验”,也是一次能力的集中释放。电商企业青睐有加的社交团购,正助推快速解决商品滞销问题,成为盘活全产业链的关键。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直言,社交团购长期形成的价格优势在疫情期间集中释放,多数消费者凭借惯性下单消费,对提振消费信心、助力企业重回快车道有所助益。“但是,社交团购只是多种手段之一,早期形成的固有印象存在制约作用,平台仍需不断优化商品品质,发挥定制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