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杨立学讨薪记》背后的故事揪住亿万观众的眼球

1月4日,通过多方协商,杨立学终于要回了工钱,他买了新手机准备回家过年,记者雷飚(右一)与杨立学(左一)都开心地笑了。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

从去西安拍农民工讨薪,一直到《杨立学讨薪记》制作播出完,我整整熬了一个月。期间,我既是一名记者,更是农民工的兄弟。

一篇报道是否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人物。确定杨立学作为拍摄对象的过程,使我懂得要放下身段、用心交流。

12月中旬,我们四路记者外出寻找人物案例。在西安,我花了几天时间,一直没有发现满意的拍摄对象。直到一天下午遇到农民工杨立学,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便开始了初步采访。头两次采访拍摄中他总是绷得很紧,话也不多。当天晚上,我拿出拍过的素材仔细揣摩,意识到是我的视角有问题。走基层,关键是要推倒自己心里那堵墙,走进老百姓那扇门。我和摄像决定做老杨的兄弟、工友,和他一起挤公交,一起上派出所、劳动监察支队,一起找包工头。记得他领到钱一张张捋平理顺,我说我也要过来好好摸摸,他一把把我搂过来,说:“兄弟,咱有钱了,可以回家了!”。那一刻,我们仿佛成了一个人。

《杨立学讨薪记》播出以后,许多网友用“追看”二字来形容观感:“《杨立学讨薪记》太精彩了,真的,央视开始讲连本儿的故事,是富有新意和智慧的。”讲故事是“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核心要求之一,为了讲好“讨薪记”这个故事,我们塑造了包括主人公杨立学在内的十多个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的组织中选取了三十多个感动点、冲突点、转折点。节目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从多个侧面真实还原了农民工讨薪的艰难和政府促进问题解决的积极作用。

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直接给他捐点钱把问题解决。我想,杨立学讨薪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样本。客观、真实地记录杨立学讨薪的全过程,才能反映出农民工讨薪的真实难度,才能展示讨薪困局背后的利益纠葛和各方角力,才有利于公众和政府客观、全面地看待农民工讨薪问题,并推动对这个社会问题提供机制性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杨立学讨薪记》直接推动了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措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一位副部长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要以杨立学讨薪事件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恶意欠薪等行为的攻坚工作。

对于农民工讨薪的样本透视和全景记录,使《杨立学讨薪记》实现了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统一,也实现了传播和导向的双赢。《杨立学讨薪记》在《新闻联播》中分四集连续播出后,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说:“中央电视台出人意料地播出了《杨立学讨薪记》,一下就揪住了亿万观众的眼球,感谢新闻界推行的走转改活动。什么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以人为本!”可以说,《杨立学讨薪记》及其以后的一系列的新春走基层报道,将央视的走转改活动推向了新高度、实现了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