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 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ˌwɪkᵻˈpiːdiə/ 或 /ˌwɪkiˈpiːdiə/)是一个网络百科全书项目。特点是自由内容、自由编辑。它是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名列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网站。维基百科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Wikipedia是一个混成词,取自网站核心技术“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书之意的“encyclopedia”。
吉米·威尔士与拉里·桑格两人的合作下于2001年1月13日在互联网上推出的网站服务是维基百科的前身。1月15日,正式展开网络百科全书计划。桑格提出新词“Wikipedia”
创立之初,维基百科的目标是向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希望各地民众用自己选择的语言参与编辑条目。书面印刷的百科全书多由专家主导编辑,再由出版商印刷、销售。
维基百科号称属于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这意味维基百科除传统百科全书所收录的信息,也可以收录非学术但具有一定媒体关注度的动态事件。
2006年,杂志《时代》评选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你”中,提到了全球上百万人线上协作维基百科,促进维基百科成长。
维基百科是强调Copyleft自由内容、协同编辑以及多语版本一个的网络百科全书项目,以互联网和Wiki技术作为媒介,已发展为一项世界性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项目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相关的发展事宜。维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愿者们合作编撰而成,整个计划已收录了超过3,000万篇条目,其中英语维基百科以超过450万篇条目在数量上位居首位。
维基百科允许访问网站的用户自由阅览和修改绝大部分页面的内容,整个网站的总编辑次数已超过10亿次。截至2012年8月,整个维基百科计划总共有285种独立运作的语言版本,且已被普遍认为是规模最大且最流行的网络百科全书。根据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网络流量统计数字指出全世界总共有近3.65亿名民众使用维基百科,且维基百科也是全球浏览人数排名第五高的网站,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无广告网站。根据估计,维基百科每个月便有将近2.7亿的美国人民前往该网站浏览。
由于维基百科能够十分迅速地整理出与最近发生事件相关的信息,并且任何人都能够深入整理数据内容,这使得许多人也渐渐将维基百科视为一个新闻来源。同时为方便一般学生或者浏览群众能够简单了解条目的内容,维基百科中的绝大多数条目都尽可能以简单的话语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随着维基百科的普及,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等姐妹计划也随之应运而生。尽管维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坚决拥护可供查证中立观点这两项要求,维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参与编辑的特性受到了社会上许多人士的批评,其中以条目的质量、信息的准确度、呈现态度的客观性以及无法提供一致的准确内容为多。
部分人士指称问题在于维基百科所采用的Wiki技术,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内容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维基百科最大且无法改变的弊病,这般情况下破坏者能够轻易在易引起争纷的政治和宗教条目中添加虚假内容、删除正确信息或者任意添加偏见性内容。
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以及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识分子对于条目准确性的争议则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对于维基百科的偏见。为尽可能解决各界对于条目质量的质疑,维基百科也陆续提出许多相对应的方法与指引来保障文章的质量,同时希望协同编辑时能够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证、审核及确认的数据源。
但批评者也提到,维基百科上的许多信息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众为编写自己喜爱的项目而成,这意味着许多情况下网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种理由而来的人为破坏;批评者也同时指出,就算一些报告证实许多条目在遭到破坏后能很快被轻易恢复,但维基百科内仍包含有大量未经证实或相互矛盾的信息。
不过《自然》在2005年的调查中认为,维基百科在科学文章这一领域与作为传统百科全书代表的《大英百科全书》有着相似的精确度,但两者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严重缺失”[3]
发展历史编辑
2001年1月10日,维基百科由Bomis网站的总裁吉米·威尔士发起。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13张)
2001年2月12日,维基百科英文条目达到1000个,9月7日达到10000条条目。创建后的第一年,创建超过20000条条目,平均每月1500条。
2001年5月,13个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计划开始(包括了阿拉伯语、中文、荷兰语、德语、世界语、法语、希伯来文、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9月,又有三个语言版本加入维基百科大家族。同年末,挪威语等另外三个语言版本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Edgar Enyedy领导,非常活跃的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突然退出维基百科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自由百科(Enciclopedia Libre);理由是未来可能有商业广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权。同年十月,维基百科参与者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参与者试图重新整合两个计划,但Enciclopedia Libre的参与者投票决定,在维基百科能够提出一个团圆提案之前,反对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用户不排除在未来重新合并的可能性,并且希望继续与维基百科保持联系。这场纷争也引起了关于非英语维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广泛讨论,并且直接导致了非英语维基百科的几项重大改革。
2002年3月,用户ID24开始在英文维基百科发表许多极左文章,关于他的激烈讨论最终导致严重的人身攻击,吉米·威尔士最后于2002年4月禁止ID24对维基百科进行编辑(但允许继续浏览)。而经常在德国历史相关的文章中发表亲右翼观点,并且导致多次争论的用户Helga,则在2002年9月被禁止编辑维基百科。
2002年7月12日,中文维基建立后达到1000条目。
2002年8月,在吉米·威尔士宣布他将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之后不久,维基百科的网址从维基.com变为维基.org。
2002年8月30日,英文维基百科已经有40000条条目。成长的速度从计划之初就在平稳增长。
2002年10月, Derek Ramsey(Ram-Man)使用机器人软件(bot)自动添加有关美国城市的信息。这些文章都是自动从人口普查报告中产生的。同时,类似的程序还用于部分其他议题。
2002年12月,姐妹计划Wiktionary(维基辞典)正式开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所有语言的词典。它与维基百科在同一个服务器上运行,使用同样的软件。
2002年10月27日 中文维基百科移动到新服务器,软件正式升级到Phase III。
2003年1月,维基百科开始支援TeX数学公式显示,代码由Taw编写。
2003年1月22日,英文维基百科达到了10万条条目的里程碑,并再次被Slashdot报道,两天之后,当时第二大的维基百科,德文维基百科,也达到了1万条条目里程碑。在不断增加。
2004年12月23日,中文维基百科初步实现正(繁)简体自动转换。
2006年11月12日,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突破十万,是第12个拥有超过10万条目的维基百科语言版本。
2009年8月4日,维基百科/媒体(Wikimedia)向世界知识产权中心提交申请,要求拿回Web主机组合域名WebhostingWikipedia的所有权。
2011年1月,维基百科创立十周年。
2011年5月,维基百科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维基百科将启动全球签名征集,目的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媒体认为,这是数字产品第一次申请文化遗产,整个过程势必充满争议。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一般认为,网络上的事物历史不算悠久,没有成为遗产的条件。[4]
2011年11月,已经有超过3172万的注册用户以及为数众多的未注册用户贡献了282种语言超过2024万篇的条目,其编辑次数已经超过12亿3192万次。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参与者进行数百万次的编辑。
2012年10月25日,维基百科最新移动版页面正式发布。[5]
2012年11月,维基百科计划通过Kaltura的HTML5视频播放器和工具套件加大视频投入,让用户可以向任何的维基百科文章中添加视频。维基百科已经允许用户向文章中添加视频,全球各地的广播公司也曾经向维基百科和Wikimedia Commons捐献过视频脚本。但通过最新的项目,维基百科希望简化视频上传流程,并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视频库。[6]
2013年2月24日上午消息,维基百科正在开发一种新方式,以更好地向发展中市场用户提供维基百科的2500万个词条内容。在发展中市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仍相对较低。根据维基百科的最新计划,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或USSD标准向维基百科发送消息,请求某一特定的词条内容。这一功能将于未来几个月中上线,其开发得到了来自非盈利的媒体新闻支持机构Knight Foundation的60万美元资助。[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