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偷 拍 自 拍 在线-沉迷自拍是种病吗?

据显示,中国自拍党中有85%是85后,68.3%是本科以上学历,自拍党平均个人收入是5124元。自拍频率每天3次以上的是广州、深圳、南京的妹子。

自拍女生中,对自己颜值打分在7分以上的占71.8%,最爱自拍的星座排行榜分别为天蝎座、处女座、巨蟹座。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沉迷自拍是精神分裂吗?

2019年2月12日,几个女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自拍。(新华社/图)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女人喜欢自拍”答案五花八门:

“因为没人给她拍啊”

“费了很多功夫化了妆不想浪费”

“证明自己PS技术进步了”

“因为男朋友拍的根本没法看啊”

“恕我直言,长的好看的才自拍好吗?像我这样的,一天连镜子都不敢照”

“长的不好看的才自拍,好看的有的是人恭维,不需要靠自拍刷存在”……

关于自拍这件事,学问其实很大。

自拍与自恋

无论答案怎样无厘头,自拍已经成为了手机时代的一个文化现象。

大数据调查显示:女生自拍通常会选择的场景,旅行占46.1%,聚会吃饭占37.4%,公园和游乐场占32.8%,逛街购物占27.8%,参加朋友party占27.4%,参加大型活动、去KTV唱歌、看电影、话剧及音乐剧、去酒吧夜店、去健身房等场景都是女生爱自拍的时刻。

甚至还有5.5%的妹子在上厕所时自拍,4.6%的妹子在洗澡时自拍,4.2%的妹子在做爱时自拍。几乎可以说,手机时代的女人,不是在自拍,就是在选择自拍背景的路上。

对男性来说,拍摄是一种占有欲。在旅游景区,男人们长枪短炮的相机,大多数是对准自然或人文景观,潜意识里是将这些看到的景观装回去据为己有。与男人相比,女人们对外界的兴趣,远远低于对自己的兴趣。她们的镜头多是对准自己,每个自拍的女人,都是自恋的水仙花王子附体,她们久久盯着手机屏幕,调整到最佳光线和最佳角度,然后沉醉于自己的五官、神情,回避着自己的瑕疵,精心描画出自己最好看的样子。

女性喜欢自拍,也是抵御时光流失的一种方式。桑塔格说:“摄影成了骤忽存在的现实的存货清单。人们热衷拍摄那些行将消失的事物,并且用拍摄加快它们的消失。”在影像时代,仿佛只有把现实当做物件来看,它才是真正的现实。像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布满举着手机拍照的人们,大家都在走马观花,都在焦虑眼前美景转瞬即逝,与其用眼睛看,不如拍回去慢慢看。吃饭前,给菜品“开光”和上传朋友圈成了固定流程,因为它马上要不见了。同样地,女性化完妆最爱会自拍,毕竟如花美眷也不敌逝水流年,她们恨不得时光永驻,永远和自己最美的那一瞬间合体。

自拍已经成为了手机时代的一个文化现象。(新华社记者 周华/图)

自拍与精神分裂

有精神分析学认为,沉迷于自拍的人,多少有点精神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她们自己更愿意认可自己完美的自拍形象,而不愿意认可真实的自我。久而久之,她们会认为只有美图过的自己是自己,而真实的自己会被忽略。于是迷恋自拍的女人,更喜欢活在朋友圈里,接受虚拟世界的赞美,甚至只有虚拟世界的肯定和赞美,才能使得自己开心和自信。

这种流于表象的肯定,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是每个迷恋自拍的人的心理落差。但自拍也不是没有积极作用。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认为,精神分裂分为破坏性的精神分裂还是建设性的精神分裂。建设性精神分裂的特征在于既要面对丧失了个性的世界,同时又拒绝被它剥夺个性。像自拍的女人们,会告诉朋友们,我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谁一起、我的心情如何……如同一场个体生命的现场直播,不管你看不看,她都在哪里。

在自拍照片里,歪头、嘟嘴、剪刀手,都是标配,每个小动作和小表情都指向:“我对自己很满意”朋友圈里,类似的自拍照很多,大多数的配文都是一个意思“爱自己”换句话说,自拍,就是刷存在、爱自己的一个最直观的方式。

数据调查显示,中国自拍党中有85%是85后,68.3%是本科以上学历,自拍党平均个人收入是5124元。自拍频率每天3次以上的是广州、深圳、南京的妹子,自拍女生中,对自己颜值打分在7分以上的占71.8%,最爱自拍的星座排行榜分别为天蝎座、处女座、巨蟹座。

而75%的自拍党都热衷于手机购物,是手机不离身的物种。而每5个爱自拍的女生中,就会有1个学霸,这组数据证明了自拍对人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女人通过美化自己,来与不完美的自己达成和解。看到自己是光鲜亮丽的,从未被岁月侵蚀、被世事伤害过,于是抖擞精神地迎接生活中的下一轮挑战和刁难。

2018年3月在美国纽约,人们在甜品节上手持甜品自拍。(新华社记者 王迎/图)

自拍、偷窥与自我

桑塔格在《论摄影》里说:摄影归根结底是个卑鄙的事件,人躲在镜头的后面,就像猎人用射击的动作来扑捉、偷窥、甚至视奸捕猎对象。而佛洛依德说得更直白,他说镜头是男人的阳具,男性摄影家凭借这个工具在对女性进行意淫。

那么,对应这些说法,女性举着手机地对准自己,又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呢?在长期的男权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被观看者、被评价者,女性也不得不学会自我观看和点评。

女性的自拍,相当于一种自我检视和督查,手机里的自己,也都是男性的视角和眼光:女孩们巧笑倩兮的神情,是对镜头外潜在男性的暗示,自己很美、值得被欣赏、被追逐、被珍惜。这时,女性“物”的一面被强化了。据统计,在自拍党里,66.3%的女生有恋人,33.7%的是单身。有恋人的面对相机,如同面对情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品评、挑剔。而没有恋人的,将自拍作为鞭策,让自己变得“更好”,以便遇到更好的人。

调查发现,越是情感上失意的女性,越会倾向于将自拍照上传社交网站,潜意识里将自己重新包装,放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期待遇到良人,于是很多自拍照上目光里的渴望,与相亲网站上的照片神情毫无二致,而照片的精致和光滑,散发出一种令人尴尬的商品属性。

然而,尼采说,“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平时,我们用目光随意丈量、观察别人,却谁也看不清楚自己的后脑勺,不借助X光、B超、内窥镜,也看不到体内的情况。好在镜子、手机和相机,使得我们至少对自己的表象和外表有了认识。

我们可以凝视某个阶段的照片,分辨曾经的自己与现状有什么差异。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历经的沧桑和细微的成长。而自拍提供了另一个珍贵的视角,能看到自己更隐秘的一面。毕竟,面对自己,人们会更加暴露出自己的渴望、困惑、欲求……不必像面对镜头后他者的眼睛那样掩饰自我。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自拍变得那么流于表象,尤其在美图之后,每个人都变得千人一面,变得毫无个性,倘若想试图认识自我和探索自我,那么自拍照比镜子还不靠谱。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年代,如何得到一种“不看之道”,变成了手机时代的另类审美。每个关注自我甚于关注外表的人,都会逐渐放下手机,不再考虑自己怎样拍出来才最美,发朋友圈会有多少点赞,而是学会什么也不拍,静静地享受空间,任凭自己在时间之河里随波逐流,用心体验时间之流的缓缓冲刷。

毕竟,那些真正的自我,以及自我在形成过程中的动人的瞬间都是无法被拍摄、保存、记录和分享的。

凡事都需要有度,自拍同样如此。

俄罗斯光是2015年就有至少10人因自拍而身亡,100多人受伤。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安全自拍指南》,但自拍致死的案例并没有减少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