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官”在古代最早指的是?蚂蚁庄园答案
新郎官最早是指从科举考试里面出来的新科进士。在唐代时期,六品以下的官员都统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并且,唐朝中了进士的人就具备做官的资格,可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俗称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娶妻被看作是与考进士得中同样的荣耀,因此美称“小登科",也便袭用 了官场上的“新郎官"的称谓来称呼新婚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人们把“新郎官"中的“官”字简化掉了,演变成“新郎"。由此,沿袭成俗,“新郎官”成为新婚男子的专用名词了。这就是今天还在使用的“新郎"称呼的由来。
科举自隋朝萌芽,经唐朝确立、宋朝发展,至明朝时得以完善,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从创立到清末废止,前后历经一千两百余年,乃是中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
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生徒和乡贡。所谓生徒,便是指官办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参加地方考试,而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则是指那些通过自学或私塾学成者,他们需要先通过地方考试,合格后再到京城参加“省试”。
其中,生徒又可分为两类:
一种中央官学毕业者,唐朝的中央官学主要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不过,想要进入这些学校并不简单,必须是高官子弟,例如想要进国子学,父亲至少也得是朝廷三品官员,想要进太学或四门学,也至少得是五品官员。
另一种则是地方官学毕业者,主要是指朝廷于各州、各县设立的官办学校,相较于中央官学而言,地方官学对于入学者的出身要求较低,无论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入学。不过,入学之前要参加学校的资格考试,合格者才能入学。
当然,要想直接参加省试,不仅要在中央官学或地方官学进行学习,还必须通过毕业考试,拿到“毕业证书”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