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厚植生态优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中新网贵阳7月7日电 题:贵州:厚植生态优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资料图)

作者 邓万里

“当年种下的树木现在实现由碳票变钞票,这还真没有想到。”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欣喜地说。

海雀村,位于云贵交界的乌蒙山腹地,属喀斯特地貌。20世纪80年代初,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

39岁的文均福,见证着海雀村的生态和发展之变。他说:“在我小时候,那可真叫穷,山光秃秃的,收成少,饭都吃不饱。”

和许多石漠化山区一样,海雀村曾因生态恶劣而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垦”的困境。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海雀村开始长达30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77%以上。

2022年4月,海雀村收到贵州省首张集体林“碳票”。经核算,这张碳票涉全村林地面积7346.5亩,监测期内碳减排量达34627.7吨,价值超过100万元。12月,海雀村完成首笔碳票交易,成交的碳减排量为2620吨,成交价为14.41万元。

“有了这张碳票,海雀村的万亩林海就变成了‘绿色银行’,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均福说。

贵州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还有很多地方和海雀村一样,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

被誉为“公园省”的贵州,山川秀丽,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又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既要守护好生态,也要治理好生态,更要发展好生态,这是贵州面对的“考卷”。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做文章。

近年来,贵州协同推进增绿、护水、治污、降碳等多项行动,着力在筑牢绿色屏障、打造绿色家园、发展绿色经济上探新路、出新绩。

贵州在生态文明机制改革上大胆探索,建立健全环境治理7大体系,完成生态文明建设34项核心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制度体系。

海雀村地处的乌蒙山区就是贵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为攻克这项“地球之癌”,贵州实施了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多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贵州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以来,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5560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695万亩,综合治理石漠化1.3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47%上升到62.81%。

贵州同时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全省国土面积的65.7%属于长江流域,这也决定了贵州在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前些年,由于生态脆弱、环保问题突出,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

贵州持续推进乌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积极开展磷化工污染治理、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并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让“污江”重回乌江。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乌江流出贵州的最后一个县。住在乌江边上的崔兰芝一家以前是渔民,在“禁渔令”下,如今她家已退捕上岸,通过政策补贴,转行开起了小餐馆。

昔日的贵州,守着青山,也守着贫瘠。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贵州将劣势变成优势,全力发展生态旅游、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经济产业。

例如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方面,贵州近年来成功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优质企业,培育中伟新材料、振华新材料等企业上市,电子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了翻番。

逐步增加的“含绿量”正转变为“含金量”。数据显示,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比超过45%,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贵州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深入贯彻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战略定位,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推进贵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眼下,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即将举办,贵州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文均福说,海雀村的生态变迁故事,也将作为实践案例在论坛期间亮相,从一个小侧面展现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成绩和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