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行星探测工程还有哪些计划?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下一步,中国的行星探测工程还有哪些计划?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后续深空探测会是长期的、持续的。”
我国将进行系列深空探测任务
吴伟仁介绍,后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把小行星的样品采集回来。
他同时表示,未来我国还准备进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探测。比如对金星进行探测;对威胁地球的近地小行星进行探测,实现对其预警、防御、处置等。“有的任务已被纳入规划和论证”。
再往远期看,吴伟仁表示,中国深空探测希望实现“两个100”: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公里)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
“深空探测在航天里面,应该说是一个制高点。”吴伟仁说,因为它无论从技术难度、规模大小还是科学贡献方面,都处于前沿领域。
这个实验室将为深空探测提供支撑
2月25日,国家航天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揭牌活动。据悉,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
“这个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凝聚国内在这方面的力量,在科学技术以及以后的应用方面成为一体。”吴伟仁说。
吴伟仁介绍,深空探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支撑我国的深空探测重大工程,开展在深空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对深空探测工程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并提出实施方案。
他还表示,深空探测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吸纳人才,它意在成为国内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国际上吸引人才的一个高地。
“我们对它寄予厚望。”吴伟仁说,如果深空探测实验室运行得很好的话,能够大力促进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技术,甚至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吴伟仁介绍,深空探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支撑我国的深空探测重大工程,开展在深空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对深空探测工程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并提出实施方案。
他还表示,深空探测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面向全国乃至国际吸纳人才,它意在成为国内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国际上吸引人才的一个高地。
“我们对它寄予厚望。”吴伟仁说,如果深空探测实验室运行得很好的话,能够大力促进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技术,甚至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学家将其看作一项浪漫的殊荣。”赵海斌说。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小行星探测起步较晚,但在天文学者的努力下,闪耀在天空中的“中国星”数量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有“地名星”: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都有对应的以行政区名命名的小行星,比如北京星、上海星、山东星、江苏星;
——有“神话星”:比如女娲星、嫦娥星、烛龙星;
——有“事件星”:比如神舟星、奥运志愿者星、北京奥运星;
——有“古代名人星”:比如张衡星、祖冲之星、孔子星、老子星、司马迁星、李白星、杜甫星、苏东坡星、郭守敬星;
——有“现代科学家星”:比如李四光星、吴健雄星、王绶琯星、叶叔华星、周光召星、叶培建星等。为了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告将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邵正元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钰哲星”。
为什么科学家要观测、追踪小行星?赵海斌介绍,小行星是可能与地球“密接”的一类天体,发现和追踪它们有助于人类掌握地球可能遭受的安全威胁,进而保卫地球安全。
目前天文学界公认,直径达到140米、运行轨道距地球750万千米之内的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人类已发现这类小行星2000多颗,只占总数的40%左右。
目前,我国已作为正式成员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是主力设备。同时,中国天文学者还在推动建设更大口径的下一代近地天体监测设备,以提高观测能力,期望在国际小行星监测预警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