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一颗几乎杀死了所有恐龙的小行星
一颗几乎杀死了所有恐龙的小行星是在春天撞击地球的——这一结论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检查了小行星撞击后不到60分钟死亡的鱼类骨骼的薄片、高分辨率同步辐射X射线扫描和碳同位素记录后得出的。近日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
研究主要作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博士生梅兰妮说,这可能使本已是灾难性的事件更“雪上加霜”。
研究人员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独特的塔尼斯地区,寻找在所谓的希克苏鲁布陨石撞击(也标志着“恐龙的最后一天”)中直接伤亡的白鳍鱼和鲟鱼化石。此次撞击震动了大陆板块,产生了巨浪。巨浪掀起了大量沉淀物,吞没了鱼类并将它们活埋,而撞击后不到一小时,湖里所有的东西被浪潮裹挟着上天落地。
塔尼斯化石群中的鱼类化石保存完好,它们的骨骼几乎没有显示出地质化学变化的迹象。同步辐射X射线数据证实,过滤掉的撞击物仍然卡在它们的鳃里,甚至连软组织都保存下来了。
骨细胞的分布、形状和大小提供了另一条证据,众所周知,骨细胞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在所有被研究的鱼类中,骨细胞密度和体积都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研究人员对鱼骨进行了研究,以重建白垩纪末期的季节性。研究人员表示,鱼骨的生长轮如同树木的年轮,不仅记录了鱼类的生活史,还记录了最新的白垩纪季节变化,也显示出灭绝发生的季节。
研究人员对其中一种白鳍鱼进行了稳定碳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其每年的摄食模式。它的食物——浮游动物的可获得性是季节性的,在春季和夏季之间达到顶峰。
研究人员解释说,相对于较轻的12C,摄入量的暂时增加会使捕食者骨骼富含较重的13C同位素。研究人员推断,这种白鳍鱼的生长记录中的碳同位素信号证实,其尚未达到摄食季节高峰期,因其在春天就死亡了。
研究人员表示,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是生物史上最具选择性的灭绝之一,所有非鸟类恐龙、翼龙、菊石和大多数海洋爬行动物都灭绝了,而哺乳动物、鸟类、鳄鱼和海龟幸存了下来。物种灭绝一定是在北半球春季突然开始的,这一事件发生在白垩纪最新生物特别敏感的生命阶段,包括繁殖周期的开始。由于南半球的秋天与北半球的春天重合,为冬天做的准备可能正好保护了南半球的生物。
这一重要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恐龙灭绝,而鸟类和早期哺乳动物可以“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