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农业高新区“升级版”

园镜头

6月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涌,丰收在望。一场“麦田盛宴”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激情上演。阵阵歌声混合着麦香随风飘荡,这是以“传承华夏农耕文明·礼赞祖国七十华诞·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主题的第四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上的一幕。

“农科城”与小麦渊源已久

上世纪50年代,西北农学院的小麦杂交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洪璋主持培育的“碧蚂1号”,在黄淮麦区统计推广种植9000余万亩,创造了小麦良种推广的世界纪录。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丰产3号”到上世纪70年代的“矮丰3号”系列良种……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4次以杨凌培育的品种为主导。时至今日,通过国审的“西农979”“西农511”等再次将国人的目光拉向杨凌这个“农科城”。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农学院的”,这是起初杨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随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成立,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7家科教单位合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平台的搭建为聚集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以打造我国农科高地、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依托产学研优势,杨凌将小麦产业文化发展落到实处,以‘小麦文化节’为依托,通过传统小麦收割、打碾,聆听农业文明发展历程,品鉴蘸水面等活动,将杨凌与小麦的发展紧密相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说。

此次杨凌小麦文化节,还将学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樊志民、贺绪林等为学子们上起了丰富生动的“传承课”“农家课”“实践课”。

打造现代农业高新区“升级版”

小麦品种好不好,对于爱吃面的“老陕”来说,衡量它的标准就是看做的面条是否筋道?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小麦育种专家也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近年来,杨凌有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培育出100多个优良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0亿亩;年种子交易总额约6亿元,占陕西省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说。

为了将饭碗始终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杨凌依托驻区两所大学以及农高会平台,积极开展展示交易、示范推广等,奋力打造现代农业高新区“升级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选育的“西农511”签约金额达455万元,创下了陕西省小麦品种交易金额的历史新高,“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

“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路上,杨凌正不断发挥辖区内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创新发展种业,为国家粮食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玉说。

从最初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到如今在“2019年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会”上213个小麦品种的集体亮相,甚至在遥远的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也有来自杨凌“漂洋过海”的小麦在随风舞动。这片诞生无数奇迹的沃土,正搭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为我国农业贡献着“杨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