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加强石窟寺保护 提升文化传承发展!

石窟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据统计,我国现存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8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7处。这些石窟寺分布广泛、发展脉络清晰、体系完整,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百年来,由于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石窟文物产生了各种病害,其中“岩体失稳、水患及石雕表面风化”是最为突出的共病害,也是当前我国石窟保护利用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内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坚持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多举措加强石窟寺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实施综合保护工程,针对解决洞窟稳定难题,缓解洞窟水患。如龙门石窟自1971年起,陆续实施“奉先寺抢险加固工程”和“东西山综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基本解决龙门石窟的稳定问题,洞窟渗漏也得到缓解,很好地改善了石窟的保存状况。

二是多学科参与探究风化难题。雕刻品风化是石窟保护工作中又一大难题,年来,国内石窟寺所在单位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与化学、水文、地质、考古等学科专业人员共同探索风化机理,通过调查、监测、检测、实验室模拟、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各类石窟病害形成和产生的机理,以期从根源解决风化问题。

三是从抢救保护到预防保护并重。目前国内大型石窟的抢救的科学保护体系已经建成,保护工作逐步向预防保护转变。例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监测预警体系对石窟文物和区域环境实时、长久的安全监控,能够及时感知到风险因素,将安全问题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年来,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等国内大型石窟寺,将洞窟日常保养与维护工作也纳入了预防保护的范畴。目前,龙门石窟还在全国率先尝试将3D打印技术引进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将3D打印技术与局部坍塌洞窟修复工作相结合,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在文物保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未来,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将加大多学科联合攻关,争取突破风化和水患治理难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