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儿女”现象背后,是年轻人的社会就业压力丨时评

文/朱昌俊

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受到舆论关注。这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家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豆瓣小组已聚集了3291名“打工人”。在这里“打工人”打工的对象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陪伴”和“做家务”则是他们的劳动内容。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这是“新型啃老”,也有人指出,这是年轻人对社会压力的逃避,还有观点认为这是年轻人的自由择业……其实,“全职儿女”现象作为一种个人选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情况,任何的标签式解读,都注定会有“失真”的风险,对具体的个案来说也未必公平。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这一现象的美化,并忽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资料图】

图/视觉中国

从媒体的调查来看,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各有各的理由。如一些是因为就业压力,一些是希望拿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一些则是暂时停下工作来给自己“充电”。所以,将他们完全等同于“啃老”,这是不准确的。若是短暂性过渡,这些选择其实都无可非议。可以说,这类情况以往也同样存在,并不是什么新现象。当然,置于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来看,一些年轻人选择给父母“打工”来获取经济支持,确实各方面条件也更成熟了。如一些“全职儿女”,几乎同时得到“六个钱包”的支持,这在过去是没法想象的。不可否认,正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可以给年轻人的“自由择业”提供更大的空间。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年轻人乃至家庭的选择,但却不能不深思“全职儿女”在当下受到关注的现实背景。如就在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19.6%,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显然,我们在讨论“全职儿女”现象时,不能完全无视当前社会就业机会的变化。一旦撇开这个社会大背景,注定会忽视“全职儿女”现象增多背后的社会真问题。要知道,在少数年轻人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另一面,是更多年轻人正面临着的就业压力。

实际上,在更大的背景下看,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这里特有的。如在观察这一现象时,不少分析者都联想到发生在日本的“8050”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曾因为经济泡沫破灭、就业市场不景气等原因,出现不少年轻人“回归”家庭的现象,因此在几十年后出现了“8050”问题——即80岁的父母照顾50岁的子女。有这一前车之鉴在先,对于“全职儿女”现象显然应该要有更多严肃的审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做“全职儿女”,只是为了为考研、考公务员作准备,这对个人选择来说,似乎也没什么可指摘的。但是,一旦这个现象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追求,却是值得警惕的。毕竟,当一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把延迟就业或是考公当成择业首选,显然难言是正常现象。更进一步而言,多数年轻人做“全职儿女”,虽然不能等同于躺平,但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最低限度的生活,这种“低欲望”的群体价值追求,对于社会活力的影响到底如何,也同样需要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会更开放、更多元,这有其必然性。更不用说,并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资格选择做“全职儿女”。所以,对于眼下被热议的“全职儿女”现象倒也不必过于担心。但是,年轻人的行为变化背后,往往传递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信号。而这,显然需要我们读懂。(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wbsp@ycwb.com)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齐 谢小婉

校对 | 赵丹丹